搜索 收藏
改革亲历者彭森:面对30年来最疲弱全球经济,市场化改革是关键一招
时间:2024-12-05 来源:江淮观察微信公众号 作者:丰静
“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是我们党领导这次伟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?!?/p>
“2020年到2024年全球增长将只有2.2%。这是1990年至今最疲弱的五年。全球经济的疲弱程度将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?;??!?/p>
“市场化改革是应对百年变局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?!?/p>
“在外需不稳定、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,充分发挥内需潜力,成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主动权的关键?!?/p>
“做好自己的事,无非两条,一个是发展,一个是改革。”
12月1日,第十九期“书香安徽”读书报告会在安徽省委党校学员中心举行,邀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、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》一书的主编彭森同志作报告。
彭森,曾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、财经委副主任委员、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、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,被认为是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位亲历者和见证者。
“五个阶段”
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是我们党领导这次伟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。
到2024年12月,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46个年头。
总体来看,过去的46年,中国的改革开放分为五个阶段:
第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,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的10月。这个阶段改革重点在农村,包括废除人民公社制度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。城市的改革主要在一些国有企业进行承包制的试点、设立沿海对外开放特区。
凤阳农民喜购汽车(资料图)
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阶段,从1984年10月到1992年10月。1984年10月,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,通过了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,这标志着改革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和整个经济。
第三个阶段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,从1992年10月到2002年11月。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,再一次掀起了进一步解放思想、扩大改革开放的浪潮。
第四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调整阶段,从2002年11月到2012年11月。2003年10月,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,正式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。
第五个阶段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,从2012年11月至今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,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,在改革层面形成全面发力、多点突破、纵向推进的崭新局面。改革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前所未有,改革的广度、深度、力度前所未有。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,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。这一时期,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有新的飞跃。
中国改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,当时大家并未预料到改革持续时间之久。但从1978年到1992年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就用了14年。中国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。
“全球最疲弱的五年”
市场化改革是应对百年变局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,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,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、实现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。
据国际组织预测,2020年到2024年全球增长将只有2.2%。这是1990年至今最疲弱的五年。全球经济的疲弱程度将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?;?/p>
从国内情况看,三年疫情以后的经济是一个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的过程。疫情后的第一年,2023年,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拼经济的政策,政策效果初步显现,经济回升向好。2023年,我国GDP增速5.2%,完成了年初的计划。在全球GDP增长只有2.6%的情况下,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做出重大贡献。
今年以来,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。但是,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好、韧性强、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变,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。总体看,总需求不足,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。在外需不稳定、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,充分发挥内需潜力,成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主动权的关键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路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,那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。通过市场化改革,释放社会活力。
保持战略定力,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。做好自己的事,无非两条,一个是发展,一个是改革。
过去《孙子兵法》专门有一句话,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?!?/p>
这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面对严峻复杂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,面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短期内可以通过一些宏观政策来扩内需、促投资、刺激消费、稳定就业、稳定增长。但是从中长期来看,我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。
“安徽为长三角贡献了力量”
安徽省承东启西、连南接北,是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,在长江经济带中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。近年来,安徽在国家多个重大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包括中部崛起战略,因为“发展先进制造业”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一个明确发展定位。
2016年前后,中央开始深入谋划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。当时我还在发改委,一开始讨论长三角一体化是指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。然后提出一个泛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,把安徽放在里面。后来,安徽被明确成为长三角的一员。
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定位是“一极三区一高地”?!耙患本褪侨⒄沟那烤⒒钤驹龀ぜ!叭敝溉咧柿糠⒄寡迩?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、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。“一高地”指的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。
安徽省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。肖本祥/摄
安徽较好地完成了这样的战略意图。与中部地区相比,经济增长动能强劲,同时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也不弱,为“一极”发展贡献了力量。同时,安徽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,特别是高质量发展这方面表现突出。汽车产业、新能源、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集聚,朝着万亿级别方向发展,带动了安徽自身及周边区域发展。
现在安徽又被进一步作为“改革开放的新高地”,更应当继续抓住机遇,促进新兴产业引进来走出去,与全球各地建立联系。特别在要素市场化改革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、科技创新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经验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责任编辑:宋雁冰
执行编辑:高梦伟